吴晓征河津鑫泰琉璃公司董事长、侯氏琉璃传人侯金柱,经过三年多的反复研究和试验,近日成功复制出砝华彩琉,使这一失传四百余年的民间瑰宝重见天日。珐华彩又名珐华、珐花,是民窑生产的一种风格独具的低温釉陶瓷产品。其最早创烧于元代中晚期,盛行于明代,清朝雍正年间渐渐停造。珐华彩最早出自河津窑头的琉璃窑厂,在国内久负盛名,深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喜爱。后来逐渐传入河南、陕西等地。明宣德年间,这种烧造法传入江西景德镇,当地匠人开始仿制,并将陶胎改为瓷胎,形成一种新的品种。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都是瓷器砝华彩,而河津的琉璃砝华彩早已成为馆藏珍品了。河津琉璃发展已有千年历史,元末明初,吕氏琉璃开始享誉全国,至今河津仍然是中原、华北、西北地区最大的琉璃生产其地,部分产品已出口国外。河津侯氏琉璃创办于清末民初,创始人侯万家师从当地名家,汲取各家之长,独成一派,至今已传四代。二十年前,侯氏琉璃第二代传人侯有生去北京开会,会议期间展出的砝华彩琉璃让他大开眼界。经与会专家介绍,他才知道这种琉璃珍品原来出产于自己的家乡。于是,他暗下决心,要研究复制砝华彩琉璃。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第三代传人侯金柱,18岁开始跟从父亲学艺,年投资建设了当地最先进的隧道窑,实行流水线作业,产品行销华北、西北等地,并供不应求。多年前,他就从父亲口中得知,窑头曾出产过砝华彩琉璃,但一直找不到相关实物。这几年,他将企业交给两个儿子管理,自己着手开始砝华彩琉璃研究工作,先后查阅了大量有关砝华彩琉璃的记录、资料,咨询请教有关专家,详细了解其材料成份、雕刻工艺、烧造条件,釉彩构图,风格特点等,多次深入河津、乡宁、稷山等地深山野沟寻找泥料。经过上百次的摸索实践,侯金柱基本掌握了砝华彩琉璃原材料和陶胎配方。为了找到合适的釉彩,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反复调试,在高温炉里多次锻烧,再将烧片与实物图片进行反复比对,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去年八月,所有实验数据完成后,他开始着手砝华彩琉璃的复制工作。他根据图片资料,亲自设计图纸,邀请当地雕塑大师和女儿侯萍萍一起参与制作。首批烧制的砝华彩香炉、瓶、罐、人物等,皆以元、明两朝风格为主,胎釉饱满,构图明朗,颜色艳丽,美轮美奂。据侯金柱介绍,珐华彩琉璃制作,首先要制出陶胎。根据需要,采用镂空、雕刻、捏造等方式,制出各种形制的胎体。然后是填花。砝华彩属于低温色釉,主要以牙硝作为熔剂,在装饰方法上吸收借鉴山西壁画所采用的勒粉彩绘技法。填花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先在陶胎表面上,采用立粉勾勒的方式,用特制的泥浆袋(类似于蛋糕制作那样),通过挤压泥浆,在胎体表面勾勒出纹饰的凸线,或是堆贴出纹饰的轮廓。然后再分别用所需的彩料填充底子和花纹色彩,阴干后,最后放入窑中烧制。一般烧制时间需要24小时。其常见的釉色有绿、蓝、黄三种,有时也用白、紫等色。生产的器型多是小件的瓶、罐、香炉等,装饰图案以人物和花鸟为主,尤以人物造像为佳。整个砝华彩琉璃小件,造型大方庄重,色彩浓艳鲜丽,立体雕塑感强烈,是装饰和收藏的珍品。侯金柱表示,下一步,他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雕塑工艺进行细化、美化,力争创作出更多的精品,让河津这一文化瑰宝走出山西、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