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个女人,她被世人所熟知,有道是她翻覆云雨掌控朝政,有道是她极尽奢华挥霍无度,众说纷纭,但除去政治上的影响无需后人诟病,至少,她挥金打造的奢华陵寝为后人研究历史,带来了深厚的历史价值,她机敏睿智,乃至地宫被盗后被派去清敛地宫的官员看到当时的惨状都潸然泪下,她爱好广泛、志趣高雅,追求新潮,善字画、玩摄影,为后世留下墨宝无数,也引领了晚清的时尚潮流,她,不是别人,就是慈禧!所以在清东陵的诸多陵寝中,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一座陵寝,值得我们来细细品味,看看慈禧陵的几宗“最”。选址“最”破例从选址来说,慈禧陵就打破了清朝的惯例。在清朝只有咸丰朝是两座皇后陵,在清代仅此一例。这是为什么呢?按清制,咸丰帝的慈安、慈禧两位皇后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选址,因位于定陵东侧,故称定东陵。在规划定西陵时,慈禧打破了原本只给两位皇后建一座陵,棺椁并排奉安的规制,要求一人建一陵。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权倾朝野,在朝廷里谁敢不听?于是,在定陵的定陵的东侧,慈禧慈安双双选址,西太后慈禧陵在普陀峪,东太后慈安陵在普祥峪,双陵于同治十二年八月同时动工,于光绪五年六月同时完工,耗时6年,耗银多万两。原本慈禧陵与慈安陵在建筑规模、建造规制上已完全一样,在清代的诸皇后陵中均属上乘,但慈禧仍不满足,尤其慈安陵耗银两,而慈禧陵耗银两,比慈安陵少花费了40多万两,这种情况慈禧是非常不满意的。终于,在慈安逝世后,慈禧找到了压制慈安的机会,光绪二十一年,以陵寝年久失修为由,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重修陵寝工程。陵寝“最”奢华慈禧陵的修建,耗银无数,极尽奢华,地宫宝藏甚至已超越乾隆的皇帝陵,成为清东陵里最奢华的陵寝。由于慈安是咸丰朝代的正牌皇后,而慈禧只是同治年间母凭子贵加封皇太后,按照清朝惯例,只有皇后陵的神道才能与皇帝陵相通,所以,慈安陵的神道与定陵相通连,而慈禧陵的神道就只能通过慈安陵通至定陵。慈禧不满这种压制,于是在重修时增建重檐歇山顶的碑亭,为自己扳回一城。碑亭内巨大的赑屃驮着一块大石碑,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着慈禧的谥号:孝钦皇后之陵。宫区内的隆恩殿前,设有东西配殿。画面右侧的东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有前廊,是存放祝板和制帛的地方。重修后的隆恩殿用料考究,装修豪华。重修后的慈禧陵,木料珍惜华贵,三大殿的梁架和大小构建全部改用黄花梨木,有道是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在清朝时期,就已经濒临灭绝,非常的昂贵。古往今来,能用黄花梨木盖房子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今中外也只有慈禧一人能够做到。大殿柱子门框全部吃采用黄花梨木制成,非常名贵,这也是慈禧陵的第一绝。三殿64根柱子上全部盘绕铜鎏金半立体金龙,称“金龙盘玉柱”,每条金龙龙头在下,龙尾在上,就像64条金龙对慈禧皇太后俯首称臣一样非常壮观。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大柱上这种金龙盘玉柱也才6根并且是沥粉贴金的,而慈禧太后陵寝这64根却根根都是半立体铜鎏金,奢华程度可见一般。大殿内的那张慈禧皇太后的照片,不是根据图片复制,而是真实的当年慈禧皇太后的照片,因为慈禧皇太后除了执掌朝政,叱咤政坛,业余爱好也非常丰富,追随潮流,热爱摄影,据说,慈禧是清宫第一个享受照相术的女人,这幅照片摄于她69岁,看起来却只有50出头,非常的会保养。慈禧皇太后的印玺,而据说她一生有多个印玺,全部是她用来发布诏令、品鉴字画的。墙壁上全部刷满了金粉,凹进去刷赤金,凸出来刷的是黄金,赤黄两金交相辉映,三座大殿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幅“五福捧寿”是从当时的大殿复制下来的,现在放在福寿路上,据说在这条路上走,能够福寿绵长,想来,我们也是沾了慈禧太后的光了。在大殿的正上方,每一块天花板上都有一两多重的金子,刻成薄薄的金箔以后沥粉贴金至黄花梨木上,三座大殿所有天花板全部都是这种工艺制成。正是由于太过名贵,导致当年孙殿英的盗墓部队来了之后把其多块天花板全部捅走,只在仓忙中剩了图上的五块半天花板成为遗失珍宝,也才得以被我们今天可以参观的到。据记载,当年三大殿重修,分别使用了鎏金、扫金和贴金的工艺,仅贴金一项工艺就用金达到两1钱4分零3豪金子,相当于现在.5公斤的黄金,用尽量之大、工艺之繁复,成为慈禧陵的第二绝。除此以外,房梁上的的彩绘全部都是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绘,这种彩绘只有在北京故宫中轴线的大殿才能运用到,一般陵寝里只能用旋子彩绘,即使正值盛世的乾隆皇帝的陵寝都不敢超越祖制,使用的是旋子彩绘,而慈禧皇太后的陵寝却超越祖制使用了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绘,可以说慈禧皇太后的陵寝的奢华程度不仅超越了历代皇帝的陵寝,甚至超越了明清24帝所登基的太和殿。大殿前的丹陛石也与众不同,凤在上龙在下,把慈禧皇太后女权主义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在凤冠、凤嘴、龙须、龙爪等十处都是通透异常,这种雕刻手法叫高浮雕加透雕,工艺在众多陵寝中已属上乘。与每一个陵寝石柱上一龙一凤不同,慈禧陵每个石柱都是柱头只有凤凰,而龙在柱身上,并且是两条龙,寓意一凤压两龙,代表慈禧两度垂帘听政,一次是自己的儿子同治,一次是自己的侄子光绪。而在栏板上,也是龙在前面飞,龙在后面追,也把其一手当权的女权主义表现的淋淋尽致。这也构成了慈禧陵的第三绝“石雕绝”。进入陵寝门,一个雕刻精美的石五供,安置在方城明楼前。石五供始见于明代永乐帝长陵,后为定制。五供排列:瓶、烛台、香炉、烛台、瓶。而慈禧陵寝大殿前的三道门,上面精美的雕刻,甚至赶超正值盛年的乾隆陵寝,奢华逼人。陪葬“最”厚重慈禧的地宫由五券二门组成,还未被盗时,在金券能停放有一具金犉,为金丝楠木所制,陪葬宝贝无数,其中最贵重的当属慈禧口含的那颗夜明珠,据悉分开是两半,合起来是个球,放白光,夜里寒光四射,百步内可照见头发。而正是因为慈禧地宫的宝贝为其招来了后世的祸害,孙殿英部队贪财盗墓,最终将慈禧的遗体抛诸棺外,惨象异常,一世女王,最终竟落得这样的下场,可谓可叹。西太后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族镶黄旗人,相传她家境贫寒,父亲死后,姐妹两个竟不能为其体面的办完丧事,这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暖,注定了慈禧一生对于权力和金钱的贪恋和追求。但无论后世怎样评说,在这个奢华的慈禧陵寝,却为我们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可供研究的史料价值以及对当时清朝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可窥见一斑。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却都已是前尘往事,过眼云烟。只希望这位昔日奢华冠身的西宫皇太后能够在如今周至的文物保护体系下,一世安好,也供后人评说其功与过。